首先应该承认,每个孩子天生的性格特质不同,有的孩子从小就主动大方,有的孩子却总是比较害羞腼腆。其次,还有一类孩子比较特殊,在家里很活泼健谈,出门或者在陌生环境里则会显得比较沉默,或者是出现面红耳赤、口齿不清等现象,这通常不是性格原因,而是锻炼不够导致的勇气不足。
怎么培养孩子主动交际的勇气呢?无论是性格因素还是锻炼因素所致,以下两条都是最基本的培养法则:
1、增强孩子自信心
自信有了,底气足了,自然有利于推动孩子的人际交往。关于这一点的具体做法,大家可以去查阅我之前宝贝情商系列专题文章的第三篇“孩子胆小不自信怎么办?”(公众号“精英父母帮”里回复244收看)。这里我只提醒大家一点,千万记住,不要在内心给孩子贴上“害羞、胆小”的标签,更不能当孩子面把这些字眼说出来。
这些标签,不但对孩子的改善毫无帮助,还只会加深孩子的心理投射,认为自己真的就是天生这样,无法改变,从而更加不敢也不愿与人交往。家长永远要记住,你对孩子的评价是什么,孩子最后就真的会变成什么。因此,越是胆小的孩子,越要经常鼓励、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,而不是批评他的胆小。
2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
如果孩子缺少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交往的机会,久而久之,再活泼的孩子也会变得胆小起来。你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外面的聚会,也可以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,让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能更放松地学习与人交往,你可以在一边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点,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改善。
另外,也要注意善于利用平常生活中的一切细节来给予孩子机会。比如有客人来访时,让孩子帮忙开门,迎接客人。电话铃响时,鼓励孩子帮忙去接。因为网购的便利性,我日常的很多消费都是网购,所以快递到家的频率是很高的。我每次都会利用这个机会,教会孩子与快递人员打招呼,包括“叔叔好,谢谢叔叔,再见”之类。几次下来,孩子胆子就很大了,只要一开门,她就会自己主动跑到门边去打招呼。
如果你提供机会孩子依旧害怕,记得先做好示范,比如见到其他小朋友,你可以先蹲下向对方问好,然后鼓励孩子模仿你的言行。
1、启发孩子留意身边的人和事
经常问孩子一些关于他身边小伙伴的具体问题,比如“早餐时谁坐你对面?”“今天和毛毛聊了些什么?”“今天和谁一起玩了?玩的什么?”“碰到这样的事情你觉得他会怎么想?如果你是他,你会怎么想?”这些问题会让孩子有意识地去留意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,进而产生交往的兴趣。
2、引导孩子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快乐
女儿有一个很好的小朋友叫瑞瑞,经常会分享玩具给她。所以我经常会在她外出玩耍回家后问她:“今天见到瑞瑞姐姐了吗?玩得开心吗?瑞瑞姐姐把她的玩具分享给你,对你好不好?那你下次有了玩具和好吃的要不要给瑞瑞姐姐呢?我们下次请她来家里玩好不好?”
这样提问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,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快乐,从而进一步增强交际的兴趣。当然,如果你的孩子更大一点,引导就可以更简单直接一些,比如让孩子分享她今天和小伙伴在一起的一些开心事,或者是他如何与别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。你只要快乐地聆听,偶尔不失时机地认可一句:“哇,你有一个多么棒的好朋友啊!有朋友做起事来就是方便!”
3、家长要敢于突破和完善自身性格
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感受,最早是从与照顾他的人之间的链接开始的,通常是妈妈和爸爸等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敏感及时,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信赖的,自然就会喜欢与人相处。相反,如果父母因为自身性格原因对孩子的反应迟钝冷淡,常常拒绝或忽视孩子的需求,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任不好把握的,也就不愿意与人交往了。
因此,要让孩子喜欢与人交往,关键还在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。父母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或冷淡的,一定要敢于突破和完善自己,给孩子足够的热情和关爱,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人际的安全感。尤其是爸爸一定不能缺位,因为通常爸爸会比较豁达和激情,这对点燃孩子与人交往的热情十分有利。
1、学会礼貌用语
有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,孩子的交际能力,是从掌握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的。像“你好、谢谢、再见、请、不客气、对不起、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?我们做朋友吧!”这类常用的词句,在孩子1岁左右开始说话之后,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反复教导和训练孩子,可以通过绘本、故事、游戏模拟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进行。
2、遵守人际规则,培养公德心
很多不受欢迎甚至被同伴拒绝的孩子,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际交往的规则。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,给孩子制订明确的人际规则,教导孩子遵守,并逐步由浅入深,由少到多。
吃饭往往是教养的开始,你可以先从一些基本的吃饭规则开始教导孩子,比如不可以大声说话和吵闹、人没到齐不能开吃、不能独占自己爱吃的菜、夹菜时不能挑肥拣瘦、吃完饭要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、离席要和大家道别“我吃完了,大家慢慢吃”等。等孩子习惯了这些,再逐步过渡到分享、轮流、协商、合作等更复杂的规则。这些规则一旦被孩子经过实践养成习惯,就会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能力,从而自如地运用到人际交往当中。
人际规则的最高境界,在我看来就是“公德心”,润物细无声,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让别人觉得舒服,避免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不快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从父母做起、从家里抓起。父母要以身作则,家庭内部也要讲究公德。
虽然是一家人,但家庭内部也有公共和私有区域之分。在自己房间里可以随意活动,但不能发出太大声音如听音乐,在大家共享的空间里要遵守共同的规则,为他人着想。比如,进他人房间要先敲门,动用别人物品要先征求意见,用完马桶要冲水,洗完澡后地板要顺手拖干以免下一个人进来滑倒等,这些都是基本的公德心原则。
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“人”而不是不懂事的“小孩”,自己带头做到这些,同时适当沟通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背后的缘由,孩子自然就会耳濡目染,心中就会有别人,懂得为别人着想,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公德心的人。
3、学会欣赏不同的人
现在的孩子往往在家里享受着全家人的赞美,却不一定懂得如何去欣赏别人。在交往中,孩子也总会本能地对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。你正好可以借此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,既然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可,对方必然也会这样想,所以,我们也要学会去欣赏别人、赞美别人。
你可以经常问问孩子,他的小伙伴身上都有哪些优点、特长,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,使孩子意识到同伴交往也是一个相互学习、取长补短的过程。
同时,你还可以努力为孩子创造与不同年龄、不同性别、不同兴趣、不同背景、不同职业的人直接交往的机会,并给出一些积极的建议。交往的人越多、越复杂,越有利于孩子人际能力的发展。
4、学会真诚回应与付出
有个男人很有善心,每次都给自家附近一个乞丐十块钱,持续了两年。两年后,他开始只给五块钱。十天后,乞丐终于忍不住问:“你以前都给十块,怎么现在只给五块啦?”男人说:“因为我结婚啦!”乞丐顿时大怒,啪的一巴掌打过去:“他妈的,你竟然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?”
这可不光是个笑话,他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心理秘密。社会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互惠性,单向的付出往往会造成另一方的过度依赖,久而久之就会以为别人帮他是天经地义的事,进而忽略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,就像这个乞丐,不但不知感恩,竟然还把本就是别人的钱当做了自己的钱。
家长们要注意了,这个原理对于孩子同样适用。所以,在关怀和照顾孩子的同时,你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回应你的付出,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比如帮妈妈拎购物袋,帮爸爸倒水,帮家里人摆摆拖鞋,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等,这样一来,孩子自然就懂得了感恩,懂得了珍惜和回应别人的付出。
除了回应别人的付出,你也要教会孩子主动为别人付出,学会真诚地去关心、照顾和帮助他人。提醒孩子随时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,如果有人出现了麻烦,可以主动提供帮助。比如别人搬不动东西时去抬一下,有人摔到了去扶起来,玩具不见了去帮忙找一找,有人哭了去安慰下等。
5、学会处理人际矛盾
家长都希望孩子与小伙伴一直和平相处,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,而且人际矛盾与冲突恰恰是孩子发展交际能力的重要时机。是妥协还是坚持,用什么办法说服对方、达成共识,这些问题都会激活孩子的人际思维与技能。
所以,只要没危及生命安全,孩子之间的矛盾,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协商和化解。你要做的,不是让孩子回避,更不是直接代办,而是尽量“忽略”,鼓励孩子自己去积极面对,不断尝试调整方法与思路,寻求矛盾的化解。
比如,当孩子向你抱怨其他小孩不肯轮流分享玩具时,你可以鼓励他“你自己去找他说出你的想法和要求!”也许孩子一开始并不成功,没关系,你可以启发他“是不是刚才说话语气不太好?那你换个更有礼貌的方式试试?”
当然,有时候孩子尝试几次均未解决问题,你就可以给出一些更直接的建议。而最重要的,是要让孩子明白,有矛盾很正常,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想法不同,做法和说法自然也就不同,你觉得别人和你不一样,别人还觉得你和他不一样呢!我们要做的,是尽量求同存异,小事情小矛盾尽量包容化解,而不是斤斤计较。
还没有人评论哦,赶紧抢一个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