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,第一次见到猫咪、妈妈突然放大的声音、长辈口中的“大马猴”……都会让宝宝心生恐惧。
其实,恐惧大部分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可把控。宝宝表现出恐惧情绪,宝爸妈应该怎么办呢?
如何预防孩子出现恐惧情绪
俗话说:初生牛犊不怕虎,这句话内涵不需解释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孩子的恐惧情绪和家长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有关。
不要人为地制造恐惧氛围
宝爸妈认为一件事情很可怕,不停地对孩子说,人为地制造了恐惧氛围,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紧张情绪,也会变得恐惧。
宝宝怕黑,不要用“关小黑屋”的方法惩罚孩子;孩子怕怪物,不要吓唬宝宝说“怪物来抓你啦”;在绘本选择上,也要挑选适合宝宝年龄、没有恐怖情节的绘本。
宝爸妈应该客观地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,如果有些事情是孩子必须经历的,并且没有什么危险,很自然地告诉孩子就可以,不要反复说教。
场景一
比如打预防针,宝爸妈只需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:“今天去打预防针。”不要反复地跟孩子讲:“打针不疼,你要勇敢。”
在去打针的路上,宝爸妈可以与孩子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,讲一个笑话等来放松孩子的心情。
场景二
对于噪声或自然界的一些声音,宝爸妈们要做出客观理智的反应,家长的过度反应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紧张。
听到巨大声音的时候,家长只需要说:“这是打雷的声音。”而不是说:“宝宝不要怕,妈妈保护你。”同时紧抱着宝宝,这种行为反倒会传递一种恐惧,让宝宝不能正常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。
当然,如果宝宝很小或宝宝表现出来了明显的恐惧情绪,宝爸妈要马上拥抱宝宝,轻轻安抚宝宝,让他/她感觉到安全。
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情绪
孩子的成长受遗传、环境及看护人等因素的影响。孩子本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,家长的过度担心和说教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。
塑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
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,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,不要制造主观的恐惧,也就是家庭关系的一致性,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、吵吵闹闹。
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
父母要和孩子建立安全、健康的依恋关系,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。
不制造紧张氛围
和孩子客观讨论生活中的现象,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宝宝。对于巨大的声音或突然出现的动物等突发事件,向孩子客观描述这是什么,而不要制造紧张、恐惧。
宝宝第一次见到某事物,出现恐惧情绪很正常,宝爸妈直接告诉宝宝即可。
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
当孩子说出他自己的感受,如害怕某种事情时,不要嘲笑孩子的“胆小”行为,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要接纳,接纳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,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。
宝爸妈控制好情绪
不管遇到什么事情,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跟孩子沟通时不要使用消极的语言,要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孩子去客观看待事情,同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,不要用“胆小鬼”“畏畏缩缩”等词汇形容孩子。
允许孩子尝试、犯错
宝爸妈应该适度放手,多鼓励孩子探索和尝试,和孩子分享过程,不要过度关注结果。
对孩子来说,所有的事情只要不违反规则,就没有绝对的对和错,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,要允许孩子自我纠错。
最后需要强调的是,对孩子来说,不管发生什么事情,宝爸妈的拥抱和爱抚永远是最好的支持。
恐惧是每个人的正常情绪表现,有利也有弊,大胆或胆小未必都是健全的人格。
同样一件事情给不同人感受不同,有人会大惊小怪,表现出焦虑和恐惧,有的人反倒感觉没有什么。
所以,宝爸妈们要理性看着宝宝的恐惧情绪,不要过于担心和恐慌。
还没有人评论哦,赶紧抢一个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