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6.5℃,小朋友的体温通常会高出一些,但若超过37.5℃,我们就可以“怀疑”宝宝发烧了,这个温度通常指的是口温,可是测量体温的地方很多,发烧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。
小儿发烧具体定义如下:
口温37.5℃以上(含);耳温37.5℃以上(含);腋温37℃以上(含);背温36.8℃以上(含);肛温38℃以上(含)。
小儿发烧时,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。
1、温水洗澡
洗澡能帮助散热,给宝宝洗个温水澡,可以帮宝宝降温。温水浴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,水温应调节在27~37摄氏度。
2、酒精擦浴
酒精能扩张血管,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,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。
具体方法:准备75%的酒精100毫升,加温水等量,保持温度在27~37摄氏度左右,不能过冷,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,致使热度又回升。擦浴时,用毛巾或手帕蘸取配好的溶液,可先从一侧颈部开始,自上而下沿臂部外侧擦至手背,再从腋下沿上臂内侧向下擦至手心,擦完一侧再以同样方法擦另外一侧。
3、头部冷湿敷
用20℃—30℃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,折好置于前额,每3—5分钟更换一次。
4、多喝水
小儿发烧后,不要随便吃药,可以让他多喝水,补充体液,增加尿量,促进体内毒素排出。
小儿发烧38.5度以下时,家长应选择物理降温,如果小儿发烧超过38.5度,才可以服用退烧药,每次服药要间隔4-6小时。但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适当积极退热。在服用退烧药的同时也要为孩子做物理降温退烧。
常见的退烧药有水剂、锭剂、栓剂和针剂,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用适当的剂型。
一般来说,水剂退烧药比较温和合适一岁之前的小儿服用,最常见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,如小儿美林糖浆、小儿百服宁滴剂等。
2岁以上的孩子,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烧药,再大一点的孩子可用片剂,这种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,孩子一般不会拒绝服用。
注意:阿司匹林等退烧药,对小儿的刺激性和副作用比较大,不建议使用。
小儿常用的退烧药有:对乙酰氨基酚(百服咛、泰诺林等)、布洛芬(臣功再欣、美林)。
对乙酰氨基酚(又名扑热息痛)
用法:每千克体重10—15毫克/ 次,每4小时1次,每24小时不超过5次。
优点:吸收快速而完全,口服30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。副作用相对比较小,对胃肠道基本没有刺激,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没有影响,没有肾毒性,所以安全性比较高。对2 岁以下的孩子,医生通常习惯用这种药物。而且它可与牛奶、果汁同服。
缺点:退烧虽然起效快,但控制体温的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,控制退烧时间约为2—4小时。
布洛芬
用法:可用于婴幼儿的退热,缓解由于感冒、流感等引起的轻度头痛、咽痛及牙痛等。按体重一次5—10mg/kg,需要时每6—8小时可重复使用,每24小时不超过4次。
优点:它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退热药,也是较为安全的退烧药。它的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,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小时左右,最高可达8小时。而且它对于39℃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。
缺点:有轻度的胃肠道不适,偶有皮疹和耳鸣、头痛、影响凝血功能及转移酶升高等,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。还有报道说它在脱水、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,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、癫痫发作等副作用。所以一般多用于3岁以上高热的孩子。
1、38.5℃以下不要紧的,但不能掉以轻心。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,随时测量孩子的体温,经常喂孩子水。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物。要保持室内通风,6个月以后的宝宝家里要准备好退烧药。
2、温度在38.5℃—39.5℃之间,按说明书吃退烧药。药吃一下10分钟后,给孩子加衣服。半个小时之后,脱掉多穿的这些衣物,用温水给孩子擦身子,会看到汗马上就出来了,这个时候孩子的体温就会慢慢的降。
3、发烧本身就是孩子体内有病毒,孩子自身也在抵抗病毒,一次是不会解决问题的。4—6个小时之内温度还是会再上去的,可以继续前面的第二步。基本4—6次之后,孩子的温度就被控制住了。
4、密切观察病情:定时测量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。体温的测量分为口腔、肛门、腋下三种方式,腋下测量清洁卫生、方便安全,最适宜家庭应用。
5、发烧39.5℃以上,一定要去医院,4—8小时之内不会对大脑有损伤,但时间越长对孩子越不好。这个时候可以用酒精擦孩子的手心和脚心,但不能多擦,这个办法可以快速降温。没有酒精,可以直接用自来水擦一下孩子的身子,然后立即上医院。
还没有人评论哦,赶紧抢一个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