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来源网络
不过,从今年5月起,承载了几代人童年记忆的糖丸,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“糖丸的历史
脊髓灰质炎(脊灰)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多发生于小儿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肢体的弛缓性麻痹,病毒主要通过粪-口传播。
由于脊灰的流行,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,因此20世纪初开始就有不少学者从事该病的预防研究,但是由于当时病毒未分离成功,进展缓慢。
直到1948年,由约翰·富兰克林·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,在实验室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,并发现了脊灰病毒的三种血清型。
恩德斯与同事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整个病毒学的发展,也为从根本上为研制脊灰疫苗提供了有效手段。
1963年,含三种血清型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(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, OPV)开始广泛应用。
OPV主要是利用一定的科学手段使病毒的基因发生变异,从而使病毒的致病性明显减弱,但是病毒的免疫原性依然存在,可以使机体产生相应免疫应答。
我国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脊灰免疫,使用的就是糖丸。
糖丸是把脊灰减毒活疫苗混合在奶粉、葡萄糖等辅料中,制作而成。
糖丸的普及让我国脊灰发病率迅速下降,1994年,中国报告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,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WHO西太平洋区宣布证实无脊灰。
“为什么要用针剂代替糖丸
OPV除了服用方便外,还有一重要的优点,即服用OPV后病毒可在肠道继续复制并排出体外,周围环境接触人群也可获得一定免疫力,可实现人群的整体免疫。
OPV不仅延长了脊灰的流行周期,也显著地降低了脊灰发病率,消除了脊灰季节性上升的流行模式,为很多国家相继实现无脊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然而——OPV作为减毒疫苗,会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——在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,如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(Vaccine-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, VAPP)、疫苗衍生脊灰病毒(Vaccine-derived Pollioviruses,VDPV)和免疫缺陷VDPV。
据我国监测的数据,2009年我国VAPP为13例,发生率为0.26/100万例;2010年VAPP报告14例,发生率0.21/100万例。
从临床病例标本或环境中分离到的与OPV相关的VDPV,恢复了较高的神经毒力病增加了传播的可能性。
虽然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低,但是一旦发生在患儿身上,就很可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。
因此,各国开始逐渐推行另一种更安全的脊灰免疫方式——“去活化脊髓灰质炎疫苗”(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,IPV),它于1952年诞生,比OPV还要早。
IPV是灭活疫苗,因此避免了发生减活疫苗不良事件的风险,但IPV无法保护肠道黏膜,因此接种IPV的人们仍可能持续散播疾病。在上世纪中叶脊灰病毒较普遍的环境中,其免疫效果比不上OPV。
而在各国都证实无野生脊灰的今天,出于消灭所有脊灰的目的(包括VAPP和VDPV),应该用IPV替代OPV。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图库
1996年,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(ACIP)提出从减活疫苗向灭活疫苗过渡的方法:先用两剂IPV,再用两剂OPV--这种方法能够将疫苗相关脊灰的发病率降低53%。
2012年5月,世卫组织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建议“各国应在本国的常规免疫接种规划中至少引进一剂脊灰灭活疫苗”。
国家卫生计生委官员于2013年首次明确表示,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,到2018年,如期全部使用IPV。
2016年5月1日起,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。
“新免疫策略下怎么打脊灰疫苗
我国之前实施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,主要是在婴幼儿2月龄、3月龄和4月龄给与三价OPV(糖丸),完成基础免疫,4周岁时给与三价OPV加强免疫1次。
新的策略主要是IPV/OPV的序贯使用,具体疫苗注射方法是:
在2月龄接种1剂次IPV,3、4月龄和4周岁分别接种3剂次安全性更高的口服减活疫苗bOPV。
虽然OPV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,但目前新型的bOPV还没有糖丸的形式,只能以滴剂的形式口服。带给我们对疫苗最美好回忆的糖丸,真的要说再见了。
还没有人评论哦,赶紧抢一个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