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似场景很多,无法一一列举:
学界对“输在起跑线”上的关注更多把输赢局限在了学业成就上,这本身就值得讨论,但即使仅从学业这个有限的维度考察,外在父母的教育期望、资本投入当然可能会影响学业的“输赢”,而这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日常感知到的,但所有的教育期望、教育投入能否发生作用、能否真正被实现出来,最终都有赖于孩子本身。换句话说,孩子对父母教育期望、各种资本投入如何理解、接纳以及如何行动配合落实,才是所有外在要素转换成或“输”或“赢”结果的根本所在。由此而言,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,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力、好奇心,独立完成一项任务从技巧、思维到专注力、以及信心、耐心与勇气等个性品格,更应该是所谓“起跑线”的关键构成。
行文至此,回到本文开篇处提及的那位妈妈的焦虑,也回到前文列举的我们日常最熟悉的一些育儿场景,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:确实,在我们的育儿过程中,很多不经意的做法,甚至很多被我们认为是爱孩子的做法——其实可能是在阻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,是在驱赶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,是在减弱孩子对外在环境的感受,是在剥夺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机会——说到底,是在给孩子制造迈向输的起点。
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,其实教育并没有想象的复杂,让它回到孩子自然的生活就好,在此,我要重提这一观点并加以引申:养育孩子,回到对孩子本身与内在的关注,孩子身心、品格的健全发展,才是最重要的起跑线。
还没有人评论哦,赶紧抢一个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