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儿礼貌教育
1,如果孩子要什么,要很有礼貌地请求,一定能够要加个“请”字。“我要吃糖”不行,应该说“请给我一点糖”。最好还做个友好的努力,带着微笑请求。
2,人家给你什么,不要马上离开,给东西的人会感觉被冒犯了,一定要说声“谢谢”。也可以很有创意地道谢,比如说画张画,或者回送张卡片。
3,孩子不能随便打断父母的对话,等大人说完话了,他们会回答孩子的问题。但是如果是个紧急情况,那么允许马上发言。
4,如果需要发言,那么要有礼貌地引起别人注意力,比如说“对不起,我能够说点什么吗?”
5,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被允许,那么问一下父母就清楚了。
6,一个人应该说实话,但是没有人喜欢听反面意见,太伤感情。你可能有自己的意见,但是为了顾全别人的感受,最好不要说出来。
7,不能随便评论别人的外表,可能会伤人感情。但是表扬人家外表的话一般很受欢迎。
8,如果别人向你问好,你要有礼貌地回答,然后问一下对方好不好。
9,上朋友家去玩,离开的时候要谢谢人家父母,“多谢让我在这里玩”。
10,不要随便闯入房间,也许人家正在忙碌,敲敲门,得到许可再进去。
11,打电话的时候说一句“和您说话的是……”,加上一句打电话原因,对方就会很友好地回答你。
12,不要说脏话,不管感觉怎么糟糕。
13,收到礼物都要表示高兴,不要马上开始抱怨礼物。
14,不要骂别人,不要对别人说你自己不想听到的话。别的小朋友和你一样,也有感情,不喜欢被伤害,不喜欢哭泣。
15,不要欺负别人,这反而表明你的弱小。多一点同情心,你的朋友会更多。
16,“真无聊”,一个人一生中有很多时刻会感到无聊,但是不需要故意捣乱。 ……更多内容
相关阅读:
与人相见说“您好” 问人姓氏说“贵姓” 问人住址说“府上”
仰慕已久说“久仰” 长期未见说“久违” 求人帮忙说“劳驾”
向人询问说“请问” 请人协助说“费心” 请人解答说“请教”
求人办事说“拜托” 麻烦别人说“打扰” 求人方便说“借光”
请改文章说“斧正” 接受好意说“领情” 求人指点说“赐教”
得人帮助说“谢谢” 祝人健康说“保重” 向人祝贺说“恭喜”
老人年龄说“高寿” 身体不适说“欠安” 看望别人说“拜访”
请人接受说“笑纳” 送人照片说“惠存” 欢迎购买说“惠顾”
希望照顾说“关照” 赞人见解说“高见” 归还物品说“奉还”
请人赴约说“赏光” 对方来信说“惠书” 自己住家说“寒舍”
需要考虑说“斟酌” 无法满足说“抱歉” 请人谅解说“包涵”
言行不妥“对不起” 慰问他人说“辛苦” 迎接客人说“欢迎”
宾客来到说“光临” 等候别人说“恭候” 没能迎接说“失迎”
客人入座说“请坐” 陪伴朋友说“奉陪” 临分别时说“再见”
中途先走说“失陪” 请人勿送说“留步” 送人远行说“平安 ……更多内容
相关阅读:
1.促进孩子独立性、自信心、尊重他人:一个素质高、有教养的人,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,这样的人,会被人尊重,受人欢迎,从心里学上讲,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,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,有利于打开局面,发展事业。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,理解他人,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,他就会被别人接纳,受大家欢迎,就会有很多的朋友,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,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、处事的能力。
2.有利于孩子的专注力、秩序感的培养:安静、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。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。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,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,比如:“某某,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?”“某某,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?”那么,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。这时候,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,那么,当孩子专注了,有秩序了,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。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,那些懂得礼节、礼貌的孩子,其身心会更加健康,而且会关心他人、更富有同情心,朋友更多,学习成绩也更好。由此可见,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。
3.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: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,当孩子在学校的生活、学习中,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、分享,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,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。
原因一:与环境有关
宝宝不懂礼貌、说脏话与环境有关。脏话在宝宝眼里,并不是脏话,甚至觉得好听。即便他们知道不好听,也没有意识到说脏话是不文明、不礼貌的。
原因二:家长管教不严。
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有着责无旁贷的教育责任。孩子从呱呱坠地,眼前面对的就是人生的一张白纸,如何走好每一步,需要父母精心进行引导。但中国父母多数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健康和成绩,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与人友好,关心他人,自己的事自己做,见到他人主动打招呼,见到长辈主动问好等朴素的道德准则,从不向孩子提起,甚至放纵孩子的错误。孩子是无辜的,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教育职责。对于道德准则父母不但要自己做到,而且要反复教育、教导孩子熟记于心,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。同时,作为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明辨是非,分清对错,不能信奉“树大自然直”的古训,这其实是一件错误的事情,也是一种失职和逃避。
原因三:家长没做好引导。
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,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能做,哪些事不能做,不能眼睛光盯着孩子学习的进步,应认识到培养孩子成人更重要。要从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热爱他人,尊敬师长,团结同学,对人有礼貌,有责任感,不歧视弱势群体的教育。家长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,爱憎分明,见到长辈、老师主动问好;把关心他人当作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美德。 ……更多内容
相关阅读:
1-2岁宝宝礼貌教育特点
1、微笑也是一种礼貌
礼貌教育越早越好,微笑就是其中之一。所以,在宝宝还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,爸爸妈妈最好经常逗宝宝“笑一笑”,鼓励他多在家人面前、在熟人面前笑,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、喜欢笑。
2、说话要说文明话
开口学说话,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。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: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,应该说“谢谢”;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,先对人家说“请”;做错事情、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,应该说:“对不起”……如此,宝宝就能在学说话的第一时间内,接受礼貌语言,且印象深刻,能避免走弯路。
2-3岁宝宝礼貌教育特点
1、让宝宝“爱”上打招呼
带宝宝外出,见到认识的人,教会宝宝说“叔叔好或阿姨好”,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,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,肯定宝宝“有礼貌、真乖”;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。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。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,久而久之,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。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,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,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。当然,每次进家门,要和家人打招呼;出门之前要说“再见”。
2、听,有人在说话
在家人讲话或爸爸妈妈和客人谈话时,宝宝经常会有话要说。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倾听,不能大声喧哗、也不能中间插嘴;平时和大人说话,要看着对方的眼睛、认真听,不可随意走开。如确实有事,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,或以目光示意;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。让孩子懂得,这样做是对他人的尊重,而以尊重为前提,凡事会更顺利。
3、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
家里有客人来,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讲礼貌。比如,在客人进门的时候,教宝宝舞着小手说“欢迎”、甜甜地问声好;稍大一点的宝宝,妈妈不如放手让他摆糖果、拿饮料;如果有小朋友来,提醒宝宝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、玩具、图画书,和小朋友一起分享,不和小朋友争吵。另外,也不要借着有客人在,提一些额外的要求,或无理取闹。
相关阅读:
情景一:宝宝要出门
妈妈带宝宝上幼儿园,出门前,宝宝要和爸爸说再见。
璐璐: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。千万不要因为是自家人就忽略了这些日常的基本的生活礼仪。如果宝宝忘记了,妈妈要用温和轻快的语气来提醒他。
情景二:宝宝在路上
宝宝在路上主动地与认识的人打招呼
璐璐:宝宝在心情好的时候呢,会主动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,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向生人打招呼会觉得很尴尬。那在这时候,应该对他进行鼓励,这样呢宝宝会知道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行为。以后宝宝见到生人的时候,就乐于向他们打招呼。宝贝就会变得人见人爱。
情景三:来到幼儿园
小朋友们到了幼儿园,向老师打招呼,并相互打招呼。
璐璐:俗话说“身教重于言传”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,妈妈一定要给宝宝作好榜样。这样呢比单纯地要求宝宝效果要好很多。宝宝在这种融洽轻松的环境当中,会更乐于向别人表示友好。 ……更多内容
相关阅读:
表现一:遇见长辈不打招呼
不少孩子碰到邻居或者父母的朋友时,要么低下头爱答不理,要么躲到妈妈身后。这种情况若偶尔出现,可能是因为当时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别的地方,有的孩子则是针对特定人物和场合。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表现去观察,了解他们不主动打招呼的原因。
具体实施:
年纪越小的孩子,遇见不太熟悉的人,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戒与退缩,这是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。这时,父母可以通过“宝贝,这是住在隔壁的李阿姨”等介绍开始,将孩子自然地拉入大人的社交圈,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“怎么不叫人?没礼貌!”这种口气来责备孩子。平时在路上碰到熟人时,可以多提醒孩子:“你看那是谁?”孩子可能就会主动跑去打招呼。
孩子没礼貌怎么办
表现二:与人交谈不直视对方
有的小孩与人交流的时候要么玩手机游戏要么掰手指走神,就是没怎么搭理你,让人觉得特别没有礼貌。其实,在孩子眼里,比他们高大的成人,尤其是不熟悉的人,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生物。如果孩子天性害羞,这样的要求会更困难。
具体实施:
不要期待害羞的孩子转性成为外向活泼的人,学习一些技巧能够帮助他们降低人际焦虑感。如果孩子害羞,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引导他:“你低头不看阿姨,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说话。”当孩子有所改变时,父母要立刻做出回应:“你刚刚说话时看着阿姨,很棒!”很可能你提醒十次只能成功一次,但要有耐心,看见孩子进步,就要立刻给他鼓励。另外,父母跟孩子说话时,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,慢慢培养,就会形成习惯。 ……更多内容
相关阅读:
还没有人评论哦,赶紧抢一个沙发吧!